2016年5月以来,省直行评团第一分团根据省直行评工作要求,详细了解我省教育系统在教育普及、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学位房”炒作、学前教育公办资源不足、中小学教辅机构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闲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总体情况
一是教育普及取得良好成绩。全省幼儿园总数超过1.6万家,在园幼儿402.2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2010 年的82.57%上升到2015年的100.97%。
二是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省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63.8%,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99% ,2015年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047.4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261.14亿元。
三是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437.87万人,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52%,经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一)中小学省、市、区重点学校早期认定的制度惯性对城市重点区域房地产市场交易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社会择校仍然存在一定的导向作用。经调查,省、市政府及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不得区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由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的不均衡等原因,附带重点学校学位的“学位房”应运而生。被称作“遍地都是学位房”的广州市越秀区更是出现了购房只为学位、不为居住和投资的现象,炒“学位房”以期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现象比比皆是。“学位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心理恐慌,引发各界对教育资源公开化、均等化等问题的质疑。
(二)城市学前教育公办资源不足,存在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2011年起,省教育厅实施了第一期、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同时要求各地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按照省规范化幼儿园标准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但相比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学前教育公办园、优质园资源存在不足,学前教育投入对比需求存在短缺,学前教育总体质量滞后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群众普遍反映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
(三)中小学教育社会辅导机构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会辅导机构课外补习成绩成为民办名校入学的重要参考。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多头管理,设置标准和准入门槛不统一,部分社会辅导机构课外补习成绩仍成为民办名校入学的重要参考指标。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的竞争白热化,大多数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主要依靠降低价格而争夺生源,家长选择培训机构无规可循,城市中小学校呈现浓烈的应试教育氛围。
(四)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存在一定闲置,亟须优化基层教育资源加强精准扶贫。近年来,全省各级部门按照扶贫工作精神,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和修缮农村中小学校。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中小学生生源数量大幅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校舍、设施等出现了闲置,农村基层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意见及建议
(一)关于重点学校“学位房”炒作问题。一是对涉及房地产非法宣传重点学校的行为,由教育、住建、工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采取措施,对涉事开发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处罚;二是涉及早期认定的重点学校扩校、合作办学等要进行审慎论证,应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并广泛征集公众意见;三是加强因学区划分、学校调整等行为涉及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二)关于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一是加强城市学前教育的布局规划,增加公办资源的投入,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二是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补贴性投入,创造机会增加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互动交流;三是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就近入学、科学对待”理念,倡导公办、民办学校共同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关于中小学教育社会辅导机构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一是加强对民办名校的督导检查,严禁以各种方式各种名目对社会辅导机构补习成绩的入学认定;二是对社会辅导机构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对培训机构的准入资格、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进行规范,并向全社会定期发布质量监控报告;三是综合运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等手段,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逐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四)关于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舍、教育设施存在一定闲置问题。一是教育部门要加强全省农村校舍、教育设施闲置情况摸底调查,做好闲置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二是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结合闲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建设年代、校舍现状等实际情况,优先用于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三是加强与国土规划、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做好闲置校园校舍确权准备及时提出土地权属与校舍产权的确认申请,避免边扶贫边闲置的情况。
来源:省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钟婷 陈炳文